9月15日,在鞭炮声和掌声中,隆昌市石碾镇碉楼村沸腾了。
碉楼村12组一处荒坡上,全村男女老幼都来见证激动人心的时刻:一家农业公司在此举行开工仪式,准备开种2000亩柑橘,播种下碉楼村振兴发展的希望。
开工仪式上,碉楼村党支部书记郑明友看着大型挖掘机开挖荒坡,激动得连讲话都开始打结了。郑明友说:“我们村终于要有自己的产业了!”
产业帮助碉楼村叩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,托起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梦想。
石碾镇是隆昌夏布生产重镇,“男耕女织”是当地农村多年来生活的真实写照,碉楼村就是其中之一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碉楼村村民不愿意靠织布为生,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,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在村里。全村有1900多人,而留村的不过七八百人。直到现在,碉楼村连像样的规模产业都没有。
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。郑明友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:“没有劳动力、没有技术,发展不起产业,碉楼村谈何乡村振兴?”
为此,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想办法发展产业,经过多方努力,石碾镇引进一家农业公司,并确定以碉楼村为中心,辐射带动石碾镇郭槽村、四季山村、小湾村等周边乡村发展柑橘种植。
“我们希望在发展壮大公司的同时,把当地产业做兴旺,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,实现乡村振兴。”该农业公司负责人刘平说。
70岁村民陈志英亲眼见证了柑橘种植基地开工,心里乐开了花,差点连手中的麻线都挽错了。
陈志英算了一笔经济账:“我和老伴儿在家又没有劳动力种地,挽麻线一个月只挣得到一二百块钱,现在把土地‘租’出去,一年就多二三千块钱收入,以后还可以优先在柑橘地里打零工,比过去强得多!”
“有了柑橘产业,村里90%以上的土地都利用起来了!”郑明友说,通过整体引入农业公司,有效解决了村里缺乏技术和致富带头人等问题,破解了碉楼村实施乡村振兴的瓶颈。
石碾镇副镇长彭彩彬告诉记者:“下一步,我们将以发展柑橘产业为契机,壮大碉楼村集体经济,推进农村‘三权分置’改革,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,带动村民致富增收,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!”(本报记者 段春秀 文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