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寒冬时节,新余市高新区水西镇河坪村百香果种植基地依然一派繁忙景象,工作人员拿着剪刀在树下采摘成熟的果实,一担担沉甸甸的百香果被搬运到基地的仓库中等待出售,几位从城里赶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也穿梭在树藤之间,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。
村子变美了,道路宽敞了,村民富裕起来了。谈起这些变化,驻村“第一书记”赖新军感触很深:“我担任河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有两年多了,我觉得这里变化这么大,最主要的原因是产业带动群众致富,壮大了集体经济。”
“脱贫致富一定要发展产业”
站在河坪村靠近袁河的沙洲上望去,眼前200多亩百香果果苗郁郁葱葱,树藤上挂满了果实。看着如今硕果累累的种植基地,谁能想到一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茅草丛生的荒地呢?“这里靠近袁河,都是沙质土,不适合种粮食和蔬菜,所以就一直荒着,茅草有成年人那么高。”一个村民这样向记者介绍。
然而,这样的局面在2017年彻底终结了。在一次走访中,赖新军发现这片面积很大的荒地,认为不利用起来很可惜。不久后,村委干部与村里几位企业家座谈,赖新军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,没想到当场得到了企业家彭敏华的响应。彭敏华说:“那时候我还在广东办企业,但一直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,希望有合适的机会在村里发展百香果种植业,为扶贫事业出一份力,这个想法可以说跟赖书记一拍即合。”
在选定产业后,村委便开始着手与村民商讨利用沙洲荒地种植百香果事宜。在和村民充分沟通协商后,以260元/亩的价格租下200多亩地,以“公司+村集体(合作社)+农户(含贫困户)”的模式,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百香果产业。村合作社以10万元资金入股,按10%的收益,其中村集体以30%、贫困户以70%的比例参与分红。
“脱贫致富一定要发展产业,村民们通过租地得到了一笔收入,同时还能加入合作社获得分红,部分群众还能在基地里务工拿工资,多种渠道增加群众的收入,让群众普遍受益。”赖新军说。
“我将来也想自己创业”
对于贫困群众彭连星来说,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。“我们村离城里相对来说比较远,要去城里做工,每天来回跑真的很不方便,现在每天在家门口做事,空闲时间还能照看地里的庄稼,日子过得很舒心。” 彭连星说。
发展特色扶贫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,百香果种植基地优先考虑将附近的村民纳入其中,让村民进一步增收,也方便产业管理。在基地务工的彭连星心里还有着自己的小算盘,“在新余这是一个新产业,种植的人不是很多,我想一边务工一边可以学到百香果的种植技术,将来也想自己创业,发展自己的种植事业。”彭连星告诉记者,现在他已经学得差不多了。
据了解,在河坪村百香果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,有这样想法的还不止一个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,不仅让他们掌握了技术,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,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同时,许多村民都将目光投向长远,谋划一份自己的事业。河坪村的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。
“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帮助我们脱贫,像赖书记到我们这里来,也帮我们想了很多办法,做了很多工作,我们都看在眼里,真的很感谢。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发展好村里的扶贫产业,做好本职工作,让更多乡亲们也可以早日过上好日子。”在百香果园,彭连星觉得自己不仅是在务工,身上还有着一份责任。
此外,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同时,百香果产业也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,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力量,为乡村振兴及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。
“我希望打造河坪的特色农业品牌”
走进河坪村百香果种植基地,一种现代农业的感觉扑面而来,地面上林立着密集的石柱,石柱上架起钢丝网,百香果树藤即攀附在钢丝网上。围绕着钢丝网,每隔一段距离即有一条黑色塑料管穿过,这是滴水灌溉的水管,地面上的白色塑料管是喷农药的。基地负责人彭敏华告诉记者,他的百香果品种都是从福建引进,加上种在沙质土上,施用的肥料都是农家鸡粪、牛粪,口感很好。经过一年多的发展,河坪村百香果种植基地目前已是我市百香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基地,产业已经发展成型。
而此时,作为基地负责人的彭敏华还有更长远的发展计划。“卖果实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,现在我们已经走出来了,但如何赋予河坪村的百香果更好的经济价值,作为我们基地来说还有很多事要做。” 彭敏华说。
如何提升百香果的附加值,彭敏华认为在做好当前销售的情况下,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,果品产量的增加,必须加强与食品企业合作,走品牌化路线,同时也要发展立体化生态农业,在果树下养鸡、养鹅。彭敏华表示,下一步他将积极用好河坪沙洲的生态优势,打造属于河坪的百香果特色品牌,发展河坪有机百香果,让河坪贫困群众有更多的收入,早日脱贫致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