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众想要实现脱贫致富,首要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。
仁怀市三合镇是仁怀市北部典型的传统农业大镇,过去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,农民大多种植玉米、红高粱及水稻等传统农作物,收入很低,农民只能外出务工,三合镇也一度成为仁怀市劳务输出大镇。
“那些都是过去,你再来看看今天的三合,完全不一样了。”村民尤正刚的自信来源于三合镇朝气蓬勃的产业。2016年,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,尤正刚种植了6亩万寿菊收入1.5万元,加上养猪和养羊的收入,当年就脱了贫。
产业的发展不仅让贫困户挺起了自信的脊梁,还令乡镇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8万羽肉鸭养殖、50亩北美对虾养殖、300亩“爱媛38号”柑橘种植、60亩库区养鱼、3000亩万寿菊……一时间,三合镇8村1社区因地制宜发展起的各项产业全面开花。
在长岗镇太阳村洞口组,42岁的杨凯把大山当成了“靠山”,投入上百万发展中药材产业。
“只要找准产业,不怕土里不出金。”2015年,看准了家乡的自然条件,杨凯回老家洞口组种了100亩猕猴桃,并在第2年先后种起黄精、天麻等中药材。3年时间,3000余亩中药材基地几乎覆盖了洞口组的所有荒山,140余户贫困户与合作社产生利益联结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
与太阳村相邻的茶花村,也是贫困村,如今,依托良好的气候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,发展水产养殖让村子增添了新的发展活力。
“我们通过‘支部+合作社+贫困户’模式,发展水产养殖等6大扶贫产业,让更多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。”茶花村党支部书记邓旭信心十足。
放眼仁怀,产业铺就的致富路越来越宽广。
该市紧扣产业发展“八要素”,打好调优产业、增加就业“组合拳”,实施“一镇一特、一村一品”及“1+4”产业扶贫。每个乡镇均建有1个以上1000亩农业示范园区、产业基地、实施蔬菜、精品水果、中药材、茶叶“4个10万亩”工程,拓展生态家禽养殖,基本实现长短产业全覆盖。
打好脱贫攻坚战,关键是聚焦再聚焦、精准再精准,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、更加有力的举措、更加精细的工作,瞄准贫困群众精准帮扶。作为非贫困县(市),仁怀市正以“精准”为导向,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,因地制宜,对症下药、靶向治疗,为率先实现高质量全员脱贫打牢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