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9日,再次走进大足区宝顶镇车家村建卡贫困户胡宗德的樱桃园,果粒饱满、光滑圆润的樱桃藏在树叶中,在微风的吹拂下,时不时探出“头”来,“诱惑”着来人。
“这两天天气好,来园里采摘樱桃的城里人很多。”胡宗德老俩口正忙着招呼前来采摘的游客。
今年76岁的胡宗德,曾是生产队长,他怎么也没想到在之前的贫困户识别中,自己成了建卡贫困户。
“当了几十年的生产队长,一朝成了贫困户,拖了村里后腿,怎么想也想不通。”老胡告诉记者。但是,已经年过古稀的他并没有一蹶不振,而是积极响应村里的号召,将家里的5亩多田地,全部拿出来种上了樱桃树。(本报2018年4月16日曾经报道)
酒香不怕巷子深。这句话在老胡的樱桃园里有个很好的体现:
胡宗德的5亩樱桃种植在夹角地带,离公路有近1公里,但还是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。
“全是游客到园里自己采摘。那边的十几棵树,已经被人预定了。”胡宗德指着靠近坡面的十几颗樱桃树告诉记者。
记者注意到,胡宗德老俩口刚刚摘满一筐樱桃,就被等在一旁的游客提走了。“还没走出园子,就被人提走了。”胡宗德抹了头上一把汗,又继续往林子中走去。
今年,由于气候原因,再加上老胡管理得当,园子里的樱桃在4月中旬的时候就进入了采摘期。“每天都有十几位客人陆续前来,每天的销售量在50斤以上。”胡宗德说。
“每亩能摘200多斤呢!”胡中德自豪地介绍,按照每公斤40元的价格,今年靠樱桃收入上万元不成问题。“种植樱桃,让我们脱贫致富更有了信心。”
“今年,很多贫困户靠售卖樱桃,尝到了甜头。”车家村党支部书记罗廷亮告诉记者,在该村像胡中德这样的建卡贫困户还有27户,他们通过积极响应产业扶贫的号召,种起了樱桃,也陆续见到了成效:进入采摘期以来,建卡贫困户罗武金收入1000多元、建卡贫困户黄常金收入1200多元……产业扶贫效果明显。
产业扶贫的效果具有持续性、稳定性,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。宝顶镇把产业扶贫做到了“点子”上:以村为“战场”,统一协调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机制,把乡村产业脱贫规划和计划作为基础,整合各类资金和社会资源有序投入,避免盲目、重复和遗漏,让全镇贫困户、贫困村种上了8000余亩特色经果林,形成了“李子村”“草莓村”“樱桃村”“花椒村”,贫困户、贫困村“造血”功能后续有力,实现了可持续增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