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熟的红心香柚口感酸甜,广受欢迎,地头收购价远超全国不少产区。
南方农村报记者 史劲草
一种无法食用的酸柚,如何蜕变成供不应求的特色香柚?2016年地头批发价3-3.5元/斤,而今年一些果园在7月份就以10元/斤的价格被抢订一空。
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河池市,是中国富硒之乡,这里产出一种特色水果——红心香柚。据环江水果局统计,截止到今年4月底,环江县红心香柚种植面积共6.8万亩,2017年预计新种面积达1.2万亩。
产业低迷百年老树育出香柚
和广西不少产区一样,20多年来,环江也经历了柑橘品种的兴衰更替。1996年前后,当地引进温州柑、椪柑、蜜桔,但好景不长,受黄龙病影响,2005年后大片果园难觅踪影。后来跟风发展沙糖橘,但卖价不高,与广西其他产区比优势不足,环江柑橘产业一度陷入低谷。
此时,一种历史悠久的红心酸柚,吸引了当地人的注意。“环江本地一直种一种酸柚,果肉淡红色,但口感太酸,不能直接食用。”环江水果局党组书记韦江育是果树学专业出身,在水果生产领域已有11年实践经验。2003年,韦江育决定带领技术人才开始红心柚的选育工作。
在环江县水源村,有一棵已经被砍掉的老柚树,树桩上一圈圈的年轮记载着它100多年的历史。“它的根系发达,我们将它作为父本,然后选取酸柚的优良单株进行嫁接。”2006年,第一代红心香柚,但挂果的果肉仍只是淡红色,口感偏酸。韦江育等人决定继续选育。直到2009年,第三代红心香柚出现,果肉红色,口感酸甜适中。“为了克服不稳定性,只能一代代选育。培育成功后,我们将本地1100个土壤样品送去检测,意外发现含硒量很高。”韦江育笑道。
从此,红心香柚成为环江县首推水果品种。2011年后,当地开始大力推广种植,目前进入盛产期的香柚约1万亩,2016年亩产2500斤,预计两年后产量迎来飙升。
环江水果局局长廖涌洪介绍,红心香柚属早熟品种,从中秋节、国庆节前后开始上市,一直持续到到11月中旬。据了解,与其他产地的柚子比,红心香柚叶片大而厚,挂果果皮薄、甜度高、红心、风味浓郁,储存期也更长。
退耕还柚合作社带动扩种
2011年,红心香柚种植面积不到一千亩。如今,它正以每年万亩的速度增加,分布在大安乡、大才乡、水源乡等十几个乡镇。
记者走进广西金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香柚示范区,“套袋是为了保护外观、防虫防病,套袋时间在60-70天比较好,太早不利于光合作用。”公司副总经理李传华介绍,柚树要注重修剪和控制挂果。大树要透气开天窗,保证阳光透下来,培养主枝、分枝和内膛枝。高度控制在3米以下,一般是2米多一点。挂果挂三层,上中下进行控制,五年树挂50-80个果。
在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方面,基地一是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生物防治,二是使用花生麸、菜籽麸等有机肥,三是全部人工除草。“只要技术到位,香柚经济价值可以和沙糖橘一样高。”李传华表示。
缺乏种植经验的农户,该如何选择?宏兴果业专业合作社(下称“宏兴果业”)是当地最大的香柚合作社,现在会员已有500多户。廖涌洪表示,为降低风险,鼓励种植,近年县扶贫办和水果局已免费发放5万多亩苗木。
李传华透露,为带动农户,公司将13个地块分别承包给农户管理,今年基地一共带动辐射了两万亩左右。扩种使得土地迅速升值,如今环江县的水田地租已涨到1000元/亩,山地为300-400元/亩。 当地果农谭生告诉记者,他在2011年以前种甘蔗,由于效益差,一度想改种但又十分迷茫。后来政府鼓励种香柚,有果苗补助及技术指导,就改种10亩红心柚。
据了解,为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促进香柚产业发展,2017年环江县已开展“退桉还果”帮扶贫困户产业大发展行动,计划今年退桉还柚面积1万亩。
高价走俏地标助果农增收
相比柚子产业发展迅速的广东梅州、福建平和等地,近年来广西柚类种植面积逐渐缩减,尤其是蜜柚,分布少而散,很难吸引客商大规模收购。而去年,红心香柚的地头批发均价达3-3.5元/斤,比不少产区的行情都要高。“我们基地生产的柚果,去年卖5-7元/斤,今年产量在120万斤以上,7月份就以10元/斤的价格全部被订走。”李传华欣喜地告诉记者,2014年基地已挂果的部分还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。
当下水果电商热潮愈演愈烈,不少合作社一方面通过淘宝平台销售,另一方面吸引外地的客商收购。去年,宏兴果业与苏宁易购平台合作,共销出柚子1000件,优质果甚至卖到50元2个的高价。理事长岑梦琳坦言,购买评价还不错,但受产量和知名度限制,走量比较少。“除了鲜果外,柚子可以进行果脯、柚子皮、柚子茶等加工,有广阔的市场前景。”不过,李传华认为,电商主要是起宣传和扩大知名度的作用,主要的销售渠道还是依靠线下。
2015年,环江县为红心香柚申请了地理标志保护,并于2016年成功通过。根据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香柚产业发展规划》,到2020年全县红心香柚产业种植面积计划达到20万亩,产量达到50万吨,产值将达到25亿元,柚农人均红心香柚纯收入约4500元,覆盖全县1.8万户贫困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