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广东农民还想种柑橘,也需要种柑橘!”这句话道出了众多广东传统橘农的心声。“近年来,广东柑橘面积减少30%-40%,黄龙病和市场竞争都是关键因素。”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曾思坚指出,广东柑橘振兴正面临着挑战,但也迎来了机遇期。4月13日,广东柑橘产业振兴暨科学应对黄龙病研讨会在广州从化举行,行业专家、种植户、企业代表、经销商等400多人参加了会议,共同探讨广东柑橘产业振兴之策。
新变化:
优质品种增加,黄龙病发病率逐年下降
据了解,近两年广东柑橘种植面积虽有所恢复,但荒废果园面积仍比较大,受黄龙病蔓延的制约,农民被迫改种新作物,却面临技术、市场供需不稳定等困境。目前,广东水果种植面积约1700万亩,其中柑橘类水果面积400多万亩,柑橘仍然是广东的主要水果品种。
“未来,广东柑橘产业需要做好规划、打造品牌、拓宽市场,改变销售理念,坚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。”曾思坚表示,经过几年的品种结构调整和种植规划,当下,广东柑橘优质品种比例达到80%,优新品种比例明显提高。早、中、晚熟品种比例调整也取得进展,早熟品种由10%左右上升至15%以上,晚熟品种由不足10%上升至15%左右。
“广东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成效。”会上,广东省农业厅植保植检处处长陈喜劳给出了一组数据:全省黄龙病发生面积已从2013年高峰期的118万亩减少到目前的83万亩,5年间减少了35万亩,平均病株率从15%下降到10%以下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17年广东省柑橘产业因黄龙病带来的损失约40亿元。目前,防控手段主要限于防治柑橘木虱、挖除感病植株和培育无病毒苗木。陈喜劳表示,防控总思路包括严格规范苗木繁育和检疫,积极开展疫情监测预警,落实种植无病种苗、及时挖出病株、统防统治柑橘木虱等综合防控措施。以全力遏制柑橘黄龙病蔓延危害,为柑橘产业兴旺保驾护航。
新思路:
导向农药防治木虱,引种沃柑、茂谷柑等品种
据了解,目前业界一直沿用的防控柑橘黄龙病“三板斧”方法,即砍病树、杀木虱、用无病苗,由于统防统治难以组织,“三板斧”的落实往往存在不少困难。
会上,广东省柑橘黄龙病防控专家小组主持工作组副组长钟广炎提出,容器无病大苗技术、网室栽培柑橘两大新方法,在黄龙病防治试验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“结果比传统小苗早2年,幼树少暴露给木虱2年,黄龙病防控压力相对较小。”钟广炎指出,采用容器无病大苗技术,柑橘总有效结果期可延长3-4年,投资回报期缩短一半,还能节省2年成本。
由于柑橘木虱的发生与新梢密切相关,叶面施药时间和次数难以控制,常常出现用药过度且效果不佳的问题。珠江学者、华南农业大学农药学教授徐汉虹表示,导向农药与滴灌相结合是防治柑橘木虱的新方法。
“导向农药是指能够在植物体内向病虫害为害部位定向积累的农药。一次滴灌相当于四次叶面喷施,防效至少能够维持一个月以上。”徐汉虹表示,结合滴灌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、省工的功效,利用导向农药往新梢上传输的特点,使农药的分布与木虱危害部位相吻合,达到精准施药、防治害虫的效果。据了解,该技术目前在广东惠州、新会等地取得很好的效果。
除了技术创新,广东不少种植大户亦引进了沃柑、茂谷柑等新品种。“广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都非常适宜柑橘种植,目前的沃柑、茂谷柑、默科特等众多新品种,在广东种植基本不成问题。”广东资深柑橘专家蔡明段表示,除了可以引进新品种外,还应继续传承发扬原有的本土优良品种,并将传统有效的技术措施和现代先进科技相结合。
南方农村报记者 史劲草 黄帼蓉 刘庆乐 实习生 刘涵